做單時,選品可簡可繁。簡:按品名選;繁:按成本選,按供應商選,按失效日期選,按批次選……選好了,利潤大,周轉快,庫存失效慢。
開發一個復雜功能之前,我們必須先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功能價值,包括:1)角色代入2)場景代入3)問題重現4)模擬解決。涉及到選品的單據包括:【采購單、報價單、訂單、店面單、維修工單、發貨單】明細編輯中涉及到選品。
1.業務場景分析:
場景一:在選品的時候,原來是靜態的庫存數據和歷史成交參考,現在動態計算:當前庫存,采購在途,可以得到一個更精準的可用庫存。
場景二:對于使用SKU產品的企業。SKU表示產品的批次、生產日期的不同。選品的時候,主要是依據生產日期、到期日期、成本做排序,來選擇本次的最優匹配產品。這是在庫SKU產品的選品方式。
場景三:如果庫里沒有,可以根據供應商來優選,尋找可能帶來毛利最大的供應商。
2.業務場景的抽象(業務組件提取并確定3個對象):
1)精確可用在庫產品:庫存、訂出、在途;2)最優匹配產品:在庫SKU產品的:價格排序、生產日期排序、失效日期排序、成本排序;3)最優供應商:供貨價排序、采購價排序、詢價排序;從數據視角看,3個對象即為3組數據。我們要為這些數據尋找可承載的組件:
A.關于可用在庫產品的動態計算=庫存A-訂出B+在途C。1)庫存A:需要查看權限,知道倉庫的庫存;2)訂出B:執行中的未交付數量合計,如果開啟合同/訂單審批,則只包含審批同意后的合同/訂單的產品明細合計;3)在途C:未入庫采購明細合計,如果開啟采購單審批,則只包含審批同意后的采購單的產品明細。
B.關于最優匹配產品,在超兔系統中做各類單據對應取值,細致到歷史成交價(最近3條):該客戶對應訂單的已出庫訂單明細單價。
C.供應商相關的數據提取:1)供貨報價:取自供貨產品價格;2)最近采購價:取自審批同意的采購單的采購明細單價;3)最近詢價:取自采購詢價明細的報價。
區別于C端產品,再簡化的一個功能,B端產品也要保證一個核心業務流程的運轉。這里就要考慮權限的問題了。此時,一體化數據的好處,就能很好地解決數據權限的問題。此外價格權限的保留更符合實際業務需求:成本價格、價格策略,歷史成交價,供應商等相關價格權限,沿用用戶權限。
最后,回歸到企業戰略的角度,企業傾向于做最合適的產品,是基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考慮,比如企業的營銷強、渠道廣、或者供應鏈優質。我們在選品功能上,覆蓋到了供應商的優選。通過選品,強壯企業的供應商隊伍,供應商最終又反饋到產品上。
其實這恰恰是近兩年被驗證成功的競合思維,企業走出自己孤立交易的圈子,與消費者、供應商、合作伙伴、甚至與競爭對手形成連接,確定合作競爭的戰略。那么選品能力,正是企業與供應商確定良性連接的重要一環。